指导单位:湘西州委宣传部
协办单位:湘西州金成新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
湘西州文艺评论家协会
名家简介
颜家文,男,1946年生,土家族,古丈人。当代作家、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曾在古丈县委宣传部、团结报社、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工作,曾任《芙蓉》杂志主编。在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湖南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数百万字。出版有诗集、散文集多种。创作和编辑作品获中国图书奖等十余项,其中作品《长在屋檐上的瓜秧》《悲歌一曲》获全国第一、二届少数民族创作一等奖,《中国农村大写意》(编辑,合作)获1994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第九届图书奖。
▲团结报社社长、总编辑田应明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名家访谈
田应明:团结报社社长、总编辑
颜家文:当代作家、编辑
田应明:欢迎颜老师走进《团结报》“名家访谈”栏目!在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及设备不断普及更新的时代,纸媒的未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作为当代名作家、编辑,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颜家文:是的,互联网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讯工具更新换代日新月异,人们的阅读习惯已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这是个大趋势。
田应明:据我所知,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9.8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9.86亿,智能手机已成为许多人身体上的一个重要“器官”,网民的规模日趋庞大。
颜家文:这组数字说明了互联网对社会和时代带来的变革,读者、受众、用户有了新的阅读习惯。“人人都是自媒体”,以此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网络的信息容量无比强大、信息传播迅速,而传统纸媒相对信息容量小、新闻时效差。所以,纸媒,特别是党报,更应坚守真实、原创、深度等方面优势,尽量做到“吐纳八方”“纵横千载”,并不断融入互联网、移动通讯等,谋求突破发展。
田应明:“吐纳八方”指的是报纸的信息容纳量,“纵横千载”指的是报纸的题材厚度。
颜家文:是的,我个人认为,地市级党报受众面有限,在确保本地新闻版面的前提下,应根据实际扩张反映面,开辟聚焦、时事、文摘等版面、栏目,尽可能容纳更多有效信息,做足新闻性、指导性、服务性。同时,要做好本地历史、文化、人物方面的文章,在深度上多下功夫,多方位、多角度、多维度做好湘西特色题材。
田应明:在湘西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历经长期探索发展,《团结报》目前进入了端、微、网、报等媒体矩阵融合发展时代,已从一个单一的纸质传统媒体发展成为我州一家综合性主流媒体,党的舆论宣传阵地得到不断巩固。
颜家文:《团结报》顺应互联网和时代发展潮流,不断革新,不断突破、创新,谋求全媒融合发展,对湘西来说是一个福音,对我这个老报人来说是一个鼓舞!
田应明:作为一名老报人,您曾在团结报社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当时报社发展处于一个什么阶段?
颜家文:我于1975年至1984年在团结报社工作。那时,各地报纸发展处于一个特殊时期,以前很多地区领导机构属于派驻机构,没有自己的报纸。湘西州属于少数民族自治州,幸运地拥有了自己的报纸——《团结报》,报头还是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那份荣耀无可比拟。我记得,当时报社有一栋办公楼、一个印刷厂,印刷技术处于“铅火”时代,报纸为一张四开四版黑白小报,是报社发展的一个初级阶段。
▲在团结报社工作时的颜家文
田应明:您与《团结报》结缘的经历肯定难忘!
颜家文:确实!我与《团结报》结缘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69年前,因为喜欢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我是《团结报》的忠实读者兼通讯员。第二个阶段是1969年后至1975年前,我开始进入古丈县革委机关工作,后又作为宣传干事在宣传部工作,那时经常随同县领导下乡下村调研,调研中忙记录,停下来就思索写稿,往往领导调研工作完成,我手写的新闻稿也完成了。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件事情,1969年,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我被安排到古丈县广播站听广播记录大会公报,忙碌了一个通宵将公报内容整理好并下厂印刷,第二天将印好的资料发送到老百姓手中。当时信息闭塞、手段单一、技术落后,只好以这样的办法来宣传。
田应明: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新闻却注重时效,您采取哪些方式投稿?
颜家文:一般性的、时效性不强的稿件通过邮寄投稿;重要的、时效性强的稿件就需要采取特殊方式投稿了,往往稿件一写成,立即赶往县内汽车站,拜托开往吉首班车上认得的旅客将稿件及时送到团结报社门口传达室,尽量缩短稿件与编辑的“见面时间”。
田应明:您与《团结报》结缘的第三个阶段应该是在报社工作的那段时间,那时,正值改革开放春风吹进湘西,湘西大地酝酿着新一轮发展生机。
颜家文:是的,第三个阶段是1975年至1984年,主要从事文艺副刊“兄弟河”的编辑工作。当时,湘西人民渴望开放、渴望发展,城乡涌现出一批批投身改革开放大潮的典型人物,我采访过一些农村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田应明:您更多的精力应该是放在文艺副刊的编辑工作上了,那段时期湘西文艺界处于一个什么状态?
颜家文:当时的湘西文艺界还处于一个特殊时期,一边是逐渐地“冰封解冻”,一边是春草嗞嗞萌发。思想活跃的文艺青年却乘着改革开放春风寻求突破,将思想、感悟、追求转为文学作品,热切地反映到“兄弟河”这个文艺副刊阵地上,并期待引起共鸣、探讨。正因如此,我结识了不少文艺爱好者。
田应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现实、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文学和艺术既有时代烙印,又有时代责任。
颜家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湘西作者创作的一批文学作品既有反思,又有对改革开放的热切渴望,在社会上产生了好的影响。《团结报》文艺副刊“兄弟河”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各个历史时期承担责任聚集本土文艺爱好者反映时代、反映生活,于湘西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文学阵地,对当地创作氛围的形成、文学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及写作水平的提升、作家群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我本人也受益匪浅,1984年被调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进入湖南文艺社任编辑室主任,再到《芙蓉》杂志社担任常务副主编、主编。
田应明:湘西地处偏僻,但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有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独特的自然山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湘西文艺家及爱好者,他们成为了“文学湘军”中一支重要力量。
颜家文:现当代,个人认为湘西共出现了四代文艺创作群。由于长期做编辑,于是就有了和他们接触的机会。第一代以沈从文、黄永玉为代表。沈老是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也是一位乡村世界的表现者和反思者,其小说以浪漫的创作风格展现出乡村之美、人性之美。黄老是版画、国画大师,被誉为“画坛鬼才”,曾荣获意大利最高荣誉奖“总司令勋章”,其艺术成就在国内乃至全世界都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第二代以汪承栋、孙健忠、石太瑞等人为代表,第三代以蔡测海、田瑛等人为代表,第四代以彭学明、田耳、于怀岸、刘年等人为代表。无论身处哪个时代,湘西的文艺家们都有一个不可回避的创作特点——“湘西情结”,这是他们创作中的“精神原点”,更是对故土湘西无法割舍的文化亲情。
▲颜家文与沈从文、张兆和夫妇及萧离等合影
田应明: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湘西文艺家们的“湘西情结”确是他们内心无法割舍与磨灭的心理与文化记忆,并将这种特定的创作心理转化为一种自我书写湘西世界的习惯。从《长在屋檐下的瓜秧》到《悲歌一曲》,再到《中国农村大写意》,您的文学作品也浸透着浓浓的“湘西情结”。
颜家文:生于斯,长于斯,故乡情最难舍!《长在屋檐下的瓜秧》创作于1978年底,反映当时农民渴望自留地,渴望改革开放的心声,发表后影响比较大。《悲歌一曲》有一个创作背景:那是1982年6月的一天,凤凰小伙子王湘冀为救助三名落水孩童而牺牲了!王湘冀的壮举震撼了我,后写成了诗歌《悲歌一曲》,传颂平凡人的壮举,赞美人性之美。《中国农村大写意》,我做责编,与作者一起采访了当时全国一批有影响的典型农村。主要是立足(湘西)对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现状及发展进行回顾和展现,在当时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田应明:您创作的很多作品及朋友圈美文中,湘西腊肉被描写得活色生香,湘西草鞋成为了坚忍不拔的代名词……在灵动的笔调下,“湘西印记”也有了灵性和生命。
颜家文: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根据地,我的家乡——湘西,就是我的写作园地、创作根据地,所以自己创作的诗歌、小说等都抹上了浓浓的“湘西味”。《湘西短笛》《孽种》写的都是湘西的人物故事,目前正在创作一篇长篇小说,也是以湘西人物故事为题材,目前已写了9万字。可以说,“湘西元素”是我创作生涯中必不可少的题材。
▲颜家文的部分著作
田应明:从湘西走向了省城长沙,再从省城长沙走向了首都北京,一路走来,与不少湘西籍文艺大家有过交集吧!
颜家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去北京学习,结识了沈从文先生,有幸多次到沈老家当面请教文学创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后又陪沈老回过凤凰,沈老诚恳而和蔼,与沈老的往来书信一直保存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黄永玉先生回凤凰,我结识了黄老,前后多年一直常有联系。国画大师黄永厚先生的画风超前,人随和,我退休后所作的第一幅画作送给他点评指导,他鼓励我:“大胆画,要画得痛快,画出自己的声音来!”
田应明:能够与文艺大家交往、沟通,对创作与人生都会产生莫大影响。
颜家文: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了近千万字的著作文章,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持之以恒的写作精神令人钦佩。黄永玉先生,涉猎广而精,擅长版画、国画、书法,还写得一手好散文、好文章。黄永厚先生,在自我追求中孜孜不倦,其画即便取材史书古籍,也多半缘于现实的触动,就如他所坚持的那样“我的画就像当前的时评,我不做旁观者”,弘扬自由精神的创作态度彰显了一个艺术家的时代担当与社会担当。也是当编辑的便利,还与其他如臧克家、王蒙等作家往来较多。能与他们交往,难能可贵,我从他们的身上得到了很多启发。黄永玉一生努力,九十多了,还每天上午写作,下午画画,从不懈怠,让人敬仰。退休以后,除了写作,我还爱上了画兰,并学会了通过网络、微信与“兰友”们交流学习相互促进,还坚持在微信朋友圈撰写文章、感悟。
▲颜家文与黄永玉在一起
田应明:兰之猗猗,扬扬其香!在“5A画廊”中我读到过一篇《妙笔兰心颜家文》的文章,里面介绍了您的画兰经历。
颜家文:我写过一篇文章——《兰花梦》,讲述打小受母亲影响就有了一个“画家梦”的故事。1980年以后,我与黄永玉先生有过工作上长时间接触,在凤凰、长沙、北京等地参观过他现场作画。客居京城后,创作之余,不由自主迷上了画兰。苏高宇先生是当代大写意画家,画的兰花个人觉得堪称一绝。我们是老乡,又同住在京城北边,有一段,我经常去他的工作室聊天,不忘将话题往画兰方面引。他兴趣浓时,还会上门热情示范、辅导。
田应明:梦想因坚持而精彩,期待您创作更多优秀的作品,早日圆梦!
颜家文:谢谢!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画得好求之不得,画得不好也没什么压力,权当写作之余的散步。唐朝诗人元稹有诗曰: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匆匆走过了好多花丛,惟有兰花留心头,我爱兰画兰,一半是修身养性,一半是因为兰的那份内涵。
▲颜家文的部分兰花画作
田应明:时代赋予文艺生命,文艺作品为民而生。目前,湘西州正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朝着一个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旅游、全域康养的大公园目标来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以凤凰为龙头、吉首为集散中心,围绕凤凰古城、老司城、里耶古镇、矮寨大桥四大旅游黄金板块,加快旅游精品景区和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土家探源”和“神秘苗乡”两条生态文化村镇游精品线开发,努力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和旅游目的地。您觉得,文艺家们应从哪些方面下功夫助推当地文旅融合发展?
颜家文:从亲戚、朋友、老乡的口中及网上、微信朋友圈等,我经常了解家乡的发展情况,青山绿水、历史底蕴、风情民俗是湘西州发展的大门路,近年来的全域旅游发展势头喜人。云南的文旅融合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当地文艺家们从五十年代起,将历史文化、民族风情、景点景区等艺术加工为文学、音乐、电影、美术、舞蹈作品,形成一大批文艺精品。同时“唱”响全国,“唱”响全世界,推动旅游品牌宣传、拓展旅游市场的同时,助推了当地文艺良性发展。他们的努力是湘西文艺家的榜样!
田应明: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价值和影响力往往无法估量。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让湘西走向了世界,让世界走进了湘西。
颜家文:《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正因沈从文先生的这种人性关怀,造就了《边城》的美学艺术,也让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更让边城茶峒成为了湘西的一个“文旅窗口”。所以,好的作品,除了生命力旺盛、传世以外,还能带动一个城、一座楼、一个地区著名。
田应明:您的见解独到而生动!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也期待您写作之余,常回家看看,湘西因为你们而自豪!
颜家文:谢谢你们!
▲团结报社社长、总编辑田应明与颜家文合影
▲ 团结报2021年4月6日《名家访谈》截图。点左下方“阅读原文”可看全文。
来源|团结报(文字整理/顾勇兵 图片视频/陈昊 谢杰 欧阳仕君 视觉设计/廖浩龙)
编辑|刘娜
监制|陈昊
精彩内容速览一分钟
■ 【名家访谈】游建鸣:湘西人应该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 【名家访谈】蔡测海:作家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 【名家访谈】罗宏:一个有理想的湘西人一定有诗和远方
■ 【名家访谈】余大鸣:艺术家,要贴着大地行走~~~
■ 【名家访谈】田耳:作品是我心中惟一的重要